古生物学报

古生物学家发现6000万年前鱼群化石,仅0.2平方米

 

大部分鱼类都喜欢成群结队地游动,研究表明这种群体行为有助于鱼群抵抗捕食者的侵袭,有效提高猎食效率,还能借助水波节省体力。最近的化石证据表明,这种群体行为非常古老,因为在一块距今6000万年的化石上,保存了鱼群集体行动的证据。

这块化石长0.57米,宽0.375米,是一块仅0.2平方米的石板化石。化石虽小,但却包含了259条类似小银鱼的鱼类,根据古生物学家鉴定,这种鱼类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物种,它们在至少6000万年前,生活一个山间的湖泊中。由于某个突发情况,这些鱼被定格在了成群游动的状态。

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的研究报告中说:“这个鱼群化石表明,至少从始新世开始,鱼类已经开始通过一些群体性的行为规则形成鱼群。”一直以来,关于已灭绝动物的社会组织研究,都缺乏确凿的证据,从这个方面来说,鱼群石板的发现很有意义。

这款化石保存在日本福井县的恐龙博物馆,但是据推测,它的“原产地”应该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绿河组。绿河流域作为世界著名的化石产地,出土过大量动植物化石。

化石中的鱼群朝着同一方向前进,根据单条鱼的大小,研究者判断其应该为幼鱼。他们通过每条鱼的位置和方向,重塑了这群鱼的行为规则,并模拟出鱼群的游动模式,随后将这个模式与化石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这群鱼和现代鱼类有着相同的群体行为准则,即近距离的鱼之间为了避免碰撞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吸引较远距离的其他鱼靠近。鱼群中的个体之间保持着距离上的平衡,既不太近也不太远。

在这个群体中,鱼群可以将被捕食的风险降到最低,每条鱼都遵守群体行为准则,以免成为群体内的边缘成员而面临危险。因为在群体中,更安全的中心位置,鱼的密度越高,越靠近边缘,密度越低,距离危险也就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