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报

读书 | 六神磊磊:唐诗也经历过一个“寒武纪大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所写的,是东都洛阳的元宵之夜。

面对月色下浩荡奔流的春江,一个叫张若虚的扬州诗人也果断抛弃了靡艳的辞藻,拒绝去雕琢琐碎小景,而是45度角仰望夜空,用空净华美的语言,直接叩问生命和宇宙的奥秘:

  编辑:周怡倩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人们猛一回头,才发现亮光已经在不经意处出现了。一批小人物昂然举起了火炬。

它所描写的固然是元宵美景,但如果我们用它来形容初唐的诗歌,不是也很恰当吗?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我们小人物也可以写的!谁说只有吃饭喝酒、观花赏月才能入诗呢?我们还要写江山和塞漠。

浪漫的初唐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希望在这一段关于诗歌的旅程里,我们并肩同行。

“初唐”时代结束、“盛唐”时代开启的时间,一般认为是 705年。而恰恰就在这一年的元宵节,诞生了一首十分美丽的诗,叫作《正月十五夜》:

“四杰”流传到今天的宴序,多达54篇。相比之下,之前吴、晋、宋、齐、梁、陈整个六朝几百年里,留下来的宴序总和也不过只有七篇。而在“四杰”之前的唐初50年,则一篇宴序都没有。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两位牛人实在是太像了,不管是来历、风格,还是气质、三观。如果写下这么一段诗人的简介,你几乎分不清楚这到底是陈子昂还是李白:

这些诗人商议完毕,手拉着手,逸兴遄飞,一路前行而去了。

他抛弃了那些陈腐的套路,没有写宫体诗中“哎呀我真不舍得离开”之类的矫情句子,而是选择了一帧胶片感十足的画面——“山山黄叶飞”,作为诗的结尾。

他的这一篇作品,就是后来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

是谁埋下的火种?谁又点亮了火炬?

“我们应该向后看,要回首过去。”他向为数不多的支持者大声说,“诗,在最近几百年里已经死掉了。我们要回头去寻找一个过去的美好时代,把它的遗产继承下来,让它在这个世界复兴。”

沉闷、燥热、无聊……人们熬过了唐朝最开始的数十年,情况仍然没有什么变化,火种依旧在深处封存着。

他的《感遇》系列第二十九首,则像是一个统帅的行军日志,完全是读曹操《蒿里行》《苦寒行》的感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陈子昂所写的这个边塞的武士,多么像曹操《却东西门行》里面的鸿雁啊。他感叹的“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不就是曹操的“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吗?

人们开始不仅仅在长安、在洛阳写诗,也在各个州府县城、馆驿茅屋、水畔林间写诗了。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在这之前,地球上的生命代表还是原始的蓝藻、金伯拉虫。而在寒武纪之后,生物猛然有了五官、四肢、脊椎,还产生了眼睛,第一次看见了蔚蓝的世界。三叶虫、奇虾、海绵、海百合、昆明鱼……大海中骤然生机勃勃。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诗寒武纪》是六神磊磊唐诗三部曲的第一部。从六朝到初唐,从谢灵运走出乌衣巷、开始少年游的405年,到天才涌现、点亮星河的初唐之末,时间跨度三百多年。作者打通时光隧道,走进大唐的诗歌江湖,围绕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杜审言、上官婉儿、张若虚、陈子昂等的独特际遇,讲述了在诗歌高峰——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出现之前,诗坛怎样冲出沉闷乏味,就像生命在寒武纪爆发一样,气象焕然一新。

单细胞生命跃进到了多细胞的高等形态。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甚至苔藓动物纷纷出现,几乎所有现生动物的门类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而本书的主题——唐诗,也经历了一个极其类似的“寒武纪大爆发”。

——苏味道

在这一拨人里汇聚了许多高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苏味道……前三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乃是“律诗之祖”。在资历上他们也绝不可忽视,苏味道是后来“三苏”的祖宗,杜审言是老杜的爷爷,都是当世的泰斗。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首《正月十五夜》就是苏味道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