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报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团队揭示寒武纪大爆

 

云南网讯(记者?高以萌?通讯员?王伟)日前,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所与英国莱斯特大学李玉静博士讨论了困难的典型代表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古代昆虫动物群进行了一项新的古生态学研究,研究成果题为《共生?污染?的?Vetulicola,?早期?寒武纪?nektonic?动物》。发表在期刊“ Communications Biology”。

物种间的共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关系之一,也是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重要驱动力。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的辐射演化构建以现存动物门为主的最早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往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可能不高,相互作用是补间物种主要是捕食和共生(例如腕足动物生长在彼此的硬壳上)。李玉静博士的研究发现,体内存在共生的硬壳管状生物,这是已知最早的后生动物共生关系化石记录;这一发现揭示了早寒武世海洋生态系统已经进化出内共生等。生态维度表明早寒武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远比之前已知的复杂。


古昆虫(Vetulicola)和社会角昆虫(Vermilituus?gregarius)共生于其内表面,标本来自滇东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图片修改自 Li?et?al.,?2020,?Communications?Biology

这种附着在古代昆虫动物前体壳上的难懂的化石被命名为 Vermilituus?gregarius(图 1),它的身体是圆锥形和管形,大小仅0.8~7.2毫米,体表有横环纹,成群保存。李玉静博士于2015年首次在古昆虫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近年来,李玉静博士在澄江生物群中考察了数千个古昆虫动物标本,确认在10个古昆虫标本上共发现了192只群居角虫,而感染最严重的单个古代昆虫体内携带多达88只。共生个体。


古代昆虫和共生社交演讲者插图蠕虫是如何保存的。左上:埋在岩石中的古代昆虫;左下:岩石裂开化石,所以两块板上??都保存了古代昆虫的内外表面——;右图:打开后可以看到,古虫的内面保存着群居的角虫。内面。绘图:王晓东

远古昆虫是寒武纪已灭绝、难觅踪迹的独特游动生物化石群。群居角虫主要生长在古蠕虫前身出水口附近,可能与寄主古蠕虫动物争夺食物颗粒和氧气。单个宿主古菌可感染近百个共生体,具有典型的生物共生污染特征。


楔形蠕虫(左)和矩形古虫(右)手绘修复图,显示前体壳的内表面被角虫污染。图片来自Li?et?al.,?2020,?Communications?Biology,绘图:王晓东

论文合著者Mark?莱斯特大学的威廉姆斯非常惊讶。这一发现将这种生态关系追溯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动物,表明复杂的共生关系已成为早期寒武纪后生动物辐射过程的驱动力之一。”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她的共同导师丛培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一直持续关注澄江生物群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2017年首次报道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最早的共生蠕虫,揭示了最早的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迁移的生态现象。团队研究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成果。

该项目获得古生物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大生物进化事件与古环境国际合作教育部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学”“双一流”建设“地球环境”课题组等平台和部门支持,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等项目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