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报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层序结构及发育模式

 

1 区域地质背景

辽河滩海地区位于下辽河-辽东湾盆地北部,属陆上辽河坳陷与海域辽东湾坳陷的过渡区 (图1),是中新生代伸展、走滑背景下形成的陆相断陷盆地[1,2]。 研 究 区 为 辽 河滩海东部地区,包括燕东凹陷、燕南潜山带、东部凹陷、中央凸起和部分西部凹陷 (图1)。陆上与海域多年勘探证实,辽河滩海地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生、储、盖层发育齐全且配置良好,形成了多套含油组合,具备了形成多层位、多类型油气藏的条件,是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后续勘探的主要接替区[3,4]。 但 由 于 其 地 质结构与断裂系统复杂,地层与沉积相变化大,影响了对地质体勘探开发的认识与评价。因此,需从层序地层特征、沉积体系发育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层序地层学是基于年代地层格架建立的,用以解释和研究地层展布样式,隶属于现代地层学范畴。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目前,层序地层学已经被地质学领域的众多学科所接受,特别是在油气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石油公司将其视为油气勘探中的一种权威性工具。

图1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位置图

2 层序发育特征

2.1 识别标志

层序地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层序界面

(等时界面)的识别,即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 面 的 识 别[5,6]。 层 序界面在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上都有明显的识别标志[7~10]。

2.1.1 岩性标志

图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1)古风化面 是古暴露面和不整合面的标志,也是最为可靠的、直接的层序边界标志。古风化面处发育根土岩、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东部凹陷古近系根系、古土壤发育 (图2(a)),可以作为层序划分的依据。

2)河道侵蚀面 沉积基准面下降期,河床底砾岩冲刷切割老地层形成河道侵蚀面,它是沉积间断面和不整合面的标志 (图2(b))。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冲刷面之上充填河道砂砾岩。

3)岩相突变面 层序界面在岩性剖面上表现为界面上、下地层岩相突变。4)沉积旋回转换面 由向上水体变浅的相序转换为向上水体变深的相序。

5)事件沉积 指洪水、火山等地质突发事件对陆相湖泊层序的影响。区内太阳岛-荣兴屯地区东营组 (Ed)火山岩多次成套出现,可作为良好标志层。

2.1.2 古生物识别标志

收集整理研究区60口钻井,并采样分析葵花2井等3口取心井的介形类、孢粉等古生物资料,总结出辽河滩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不同时期的主要古生物组合特征,为全区范围内准确识别层序界面和地层对比提供依据。葵花2井介形类化石分析结果 (图3)表明:1670m以上地层以唇形脊东营介为主要化石组合,揭示该套地层为SQ5,即东营组二段 (Ed2);1670~1840m为SQ4,即东营组三段 (Ed3);1840m以下地层以惠东华北介、中国华北介及各类玻璃介为主要化石组合,揭示其为SQ1~SQ2,即沙河街组三段 (Es3)。孢粉、藻类组合分析结果表明:1840m以上为Ed,被子植物高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榆粉属为主,裸子植物以松科为主,藻类中见丰富疑源类化石和少量沟鞭藻类化石;1840m以下为Es3,被子植物略高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小亨氏栎粉为主,裸子植物以杉粉属、单束松粉属和双束松粉属为主,藻类以渤海藻科为主。

2.2 层序构成

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分析了辽河滩海东部地区古近系层序界面特征和地层叠加样式,将古近系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 (图4)。三级层序SQ1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 (EsL3),SQ2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中、上亚段 (Esm~u3 ),SQ3相当于沙河街组一、二段 (Es1~2),SQ4相当于东营组三段下亚段 (EdL3),SQ5相当于东营组三段中、上亚段 (Edm~u3 ),SQ6相当于东营组二段下亚段 (EdL2),SQ7相当于东营组二段上亚段 (Edu2),SQ8相当于东营组一段下亚段 (EdL1),SQ9相当于东营组一段上亚段 (E)。

图3 葵花2井古生物特征?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滩海东部新近系油藏成蒇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2006.?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辽河滩海地区层序地层特征分析,2009.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的不同构造单元,其成因不同,层序发育特征亦有所不同。海22井SQ1~SQ9岩性由下而上出现多个粗→细→粗旋回,反映多个三级层序演化旋回,因此河道冲刷面和沉积旋回转换面是划分该井层序界面的良好标志。另外该井泥岩颜色也呈现出红→灰→红的变化规律,代表了沉积环境的旋回变化,为层序划分提供了可靠依据 (图4)。SQ1揭示基本完整,为冲积环境层序地层特征。底部大套砂砾岩夹紫红色泥岩,为低水位体系域 (LST)辫状河沉积,呈砂砾岩加积叠加样式;中部砂、泥岩互层,为水进体系域 (TST)曲流河沉积,呈退积叠加样式;顶部大套棕红色泥岩,为高水位体系域 (HST)网状河沉积,呈泥岩加积叠加样式。SQ2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粗→细→粗变化旋回。下部大套厚层砂岩夹泥岩,为LST沉积,呈进积式叠加样式;中部大套泥岩夹砂岩薄层,为TST沉积,呈退积式叠加样式;上部为砂、泥岩互层,为HST沉积,呈加积式叠加样式。其底界岩相突变面之下泥岩为红色,之上泥岩为灰色,说明此时该区沉积环境的突变,深水相 (滨浅湖)直接覆盖在浅水相 (河流)之上。SQ3为砂泥岩互层沉积,相对于SQ2,泥岩厚度减小,砂岩含量增高,单砂层出现频率增高,表明此时该区水体变浅,层序底界为沉积旋回转换面。SQ4整体为砂岩夹泥岩沉积,体系域三分性明显。下部砂岩夹泥岩,为LST沉积,呈加积式叠加样式;中部砂、泥岩互层,为TST沉积,呈退积式叠加样式;上部泥岩夹砂岩,为HST沉积,呈加积式叠加样式。SQ4底界为沉积环境转换面。SQ5整体为泥岩夹砂岩。相对于SQ4,SQ5泥岩厚度增大、砂岩含量低,表明此时该区水体变深,为全区第二次最大水泛期,体系域三分性明显。下部砂岩夹泥岩,为LST沉积,呈加积式叠加样式;中部砂、泥岩互层,为TST沉积,呈退积式叠加样式;上部泥岩夹砂岩,出现厚层棕红色泥岩,为HST沉积,呈进积式叠加样式。SQ5底界为沉积旋回转换面。SQ6、SQ7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局部泥岩占优势。相对于SQ5,沉积物变细,砂岩含量降低,单层砂岩厚度变小,但底部和顶部均出现棕红色泥岩和黄色泥岩,说明沉积环境变浅。SQ8沉积物粒度变粗、砂地比增大,说明沉积环境持续变浅。SQ9为大套砂砾岩夹泥岩沉积,并且出现杂色泥岩,说明沉积环境进一步变浅。从SQ7开始,层序内部三分性不明显,两分性明显,只发育TST和HST,缺失LST。